当促使他们聚集成群的刺激物消失时,他们越久不再听从领袖。
一定数量有生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,不管是动物还是人,都会本能地处于一个首领的领导之下。
摘自《乌合之众——群体心理研究》
如今的即使通讯领域一直是腾讯的天下,他旗下的微信和QQ基本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。
现在人们对即时通讯的依赖也异常的高,QQ、微信的出现让我们再也不能忍受写信一周才能得到回信的日子。
因为这个刺激物辐射的群体之广,所以在无形之中他便成了某些领域的领袖,比如产品领域,大家都想再复制一个微信出来,希望能从张小龙的一些谈话中挖掘到一些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。
于是在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一书中提到了:
对于互联网的产品,用户是群体,而不是个体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我也想道道我对这句话的理解,虽然我不是一个产品,而是一个跨界的程序员。
一、群体潜意识:广告不是在叫你去买
群体潜意识是心理咨询荣格派特别强调的,你不要以为你的每一个决定、每一个想法都是完全属于你的,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你所在的群体影响。
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感受到:
你小区的所有小孩的家长,周末都在送小孩子去上补习班,而且还市场在业主群里面晒打开照片,你能坚持多久这种冲击,不送自己孩子去上补习班?
大家都想上大学,拿高学历这个观点,是最成功的群体潜意识。
如果你在高考时拿到不是特别理想的分数,但你又特别擅长某个技术,现在有两条路给你选择:
一、去普通不太知名的大学
二、去非常出名的专科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会选择前者,为什么呢?
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风气就是学历越高越高,哪怕他是普通本科也比知名专科吃香,但是真的是这样么?
有什么证据证明大学第一学历是本科的,就比第一学历是专科的学生,到社会后发展得就更差呢?
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回去选择前者呢?
那便是受到身边的信息影响,已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集体潜意识。
自然我们在选择东西时也是如此,你想买一部手机,如果你去问三四线的普通人,他一定会告诉你他会选择知名度高的。
那知名度哪里来?
没错就是广告。
广告不是在告诉你快去买,而是在告诉你身边的人去买。
只要你身边的人对他的认可数达到一定量,那你去买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,因为你们拥有共同的集体潜意识。
二、领袖:光发现需求还不够,还得抗住群体的教育
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测试,我现在提到一些词语,看看你会想到谁?
- 阿里
- 腾讯
- 口红一哥
我来猜测下你想到的是谁哈,阿里你第一个想到的人应该是马云,腾讯你第一想到的不是马化腾,而口红一哥应该就是李佳琪了。
有人说这叫IP,也可以这么去理解,但是他们是怎么成为IP的呢?
没错,就是领域。
在《乌合之众》一书中,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群体他是没有个体意识的。
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?
当个人一但进去群体之后,很多决定就不再是独立了,很多需求也就不再敢提出了。
这样日子久了后,个体也就适应了,自己很多需求也就不再想要满足了。
如果没有滴滴出现,你不会想要出门就专车接送;
如果没有微信、QQ出现,你不会想即时让对方知道你想他了。
马化腾之所以厉害,马云之所以厉害,那时因为他做到了两点,分别是发现了用户的需求,这一点很多人都能做到,最主要是他们做到了破圈。
他们有勇气打破这个群体,抗住了大家对他们的教育,承受住了群体对他们轰击——这是不可能的。
三、总结:个体是群体之一,而不是群体全部
现在的互联网公司,都特别关注用户群体这么一个概念,但是却做着用户个体的事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用户体验师,虽然我们公司也有,但是总感觉他们是一个非常隐形的职位,哈哈,不是对这个职位有啥偏见,只是我们公司的这个职位太隐形,暂时还不知道他做了些啥工作。
然后就是做调查问卷了,再然后就是分析问卷,其实这一系列的都没啥问题。
问题出在:
他们往往会以单张问卷来指导产品的走向,会以某个职位的某一个人的建议来指导产品的走向。
其实这个在产品初期是没错的,毕竟产品还没出来之前,只有设计产品的人才知道他长啥样,但是到了后期,产品发布后,还这么做就不太能理解了。
爱好写作的朋友都知道,一篇文章完成后,到读者那里,或许读者读完感受到的未必就是你想表达的意思了,于是才有,表达者被误解是常有的事。
而产品也是,一个产品发布后,或许就已经不是你当初规划的那样。
就比如你开发了一个闹钟软件,最初的想法是这个产品用来叫用户起床,实际上你永远也不会想到用户还用于提醒久坐。
在一个群体里面用户时常是不知道自己需要啥的,而是刚好遇见了,才发现自己好像挺需要的。
而遇见的这个功能未必就是你想让他遇见的,你服务的是群体而不是某个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