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同学想学写作,但是又不知该如何去写。这是所有新手朋友们都将遇到的问题,我脑袋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想法,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出来。

这是所有写作人都会经历的阶段。所以我把个人怎么一步一步快速趟过这个阶段的经历记录了下来。

可以这么说,这是我个人的写作史记录,当然这不会是一篇流水文,也拒绝各种无法落地的方法论。

文章有点长,耐心看一下吧,说不一定会对你有当前的状态有所帮助。

一、启程,梦想还未开启就破灭了

我记得自媒体爆发应该是在17年到18年,作为一名程序员对互联网的变化,总是比较敏感。

于是我没经住网上各种自媒体写作赚钱的广告轰炸,在2018年01月17日终于选择了一个名叫“XX学院”(脱敏下)的组织,报名了他们的小白培训班,耗资680元。

付款后,他们便安排了一名学姐一对一指导我,加上学姐之后她便给我发了几个PDF文档,里面都是些公众号的文章怎么排版,怎么编辑的资料。

然后又是在学姐的指导下,开通了一大堆自媒体号,有头条号,百家号,趣头条,公众号等,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所有平台都用的同一个名字「情感呼吸」。

对于新人来说,都会遇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不知道写什么

同样的我也有,便向学姐取经,她不管三七二十一,直接建议我写情感类的,原因告诉我说平台喜欢这类文章。

我一个小白啥也不懂,让写情感就写情感吧,马上下一个问题来了,不会写,怎么办?

再去向学姐投去请教的目光,她直接发了一堆链接过来,名字都是些:

男朋友咋样了说明他爱你

怎么和婆媳关系和谐相处

....

让我自己看着模仿或者伪原创也行,我当时就傻眼了,还能这样操作,对于伪原创更是第一次听说。

无奈,毕竟写作是自己的事,自己也就只能每天硬着头皮瞎写,写完后给学姐看,然后再发布。

情感模块毕竟不是自己喜欢的,写得那叫一个头大。

我坚持了一个月便败下阵来,开始是每天一篇,到后来两天一篇,再后来就一周一篇,再后来就不想写了。

我记得粥左罗在一个视频里面提到过:

坚持的事放弃了,往往不是累了,也不是没时间,而是没了希望

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点,最开始我是冲着写作能赚钱去的,所以学姐让写自己不喜欢的情感类,也就没拒绝,毕竟目标是为了赚钱。

毕竟不感兴趣,也不擅长,自然文章质量也就好不到哪里去。

写着写着发现粉丝量涨不上来,读者的留言也都是自己看不懂的,因为我对文章的目标群体并不了解,渐渐我就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对不对。

那时我还日更,每天上班写,下班写,基本每天总共得耗时2小时左右。

这种没了希望的想法冒出来之后,便一发不可收拾,每次打开编辑器,脑袋里便会有个小人来问我:
这么做值么?

很快我就败下阵来了,下了定论,我通过写作赚钱是不可能的了。

自那以后便一蹶不振,再也不碰自媒体了,直到哪一天我发现自己变成了“扫描仪”。

二、里程碑,“扫描仪”的蜕变

我很喜欢看书,喜欢到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书的地步。

我至今还记得我从深圳搬家回成都的时候,我发物流时,我的书足足有3大袋子,一袋估计在30公斤左右。

那一刻才反应过来,原来自己买了这么多书。

那时候的我,一直觉得多读书对自己成长会有帮助。所以就一个劲的买,一个劲的读,什么书都读,经济学、心理学、法学等都有涉猎。

现在想想那时的读法,用扫描仪来形容真不为过。

我只是在读书,只是把书上的知识扫描进大脑。

像读书笔记呀,读后感呀,都没有,只一个劲的扫描,并乐此不疲,还为自己扫描完一本又一本的书感到自豪。

这样的读法,一直持续到了2020年底,那是我来到了成都,书都给寄回了老家,这边没书可看了。

就像抽烟的人,没多久我书瘾就犯了,于是又开始在京东、当当上面买书。

但是我突然发现,自己不知道读什么了,扒拉着APP里面的列表,好像很多书都读过,但又没读过。

怎么去形容这种感受呢?

就好像小时候过年跟着大人走亲戚,每一位叔叔阿姨都很眼熟,但是他叫啥,住哪,干什么的都不知道,只是觉得眼熟。

如果此时有人告诉你,这人是你表叔家的二姨夫家的三阿姨,去年来我们家还给你买了书包,你可能一下就记起来了。

没错,就这种感受,别人不提书里的内容,你永远想不起,只要别人一提,你就能想起,但也仅仅是想起,然后只能附上一句:我读过。

很快第二个问题便出现在脑海里。

  • 这些知识在哪里用?
  • 怎么用?
  • 我为什么要学它?

那一刻我开始感觉到迷茫,对读书这个行为开始怀疑,我开始怀疑我在做无用功。

读书无用论开始爬上心头。

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,具体多久忘了,直到听见校长(一个好友的绰号)的集结号,直到遇见九边的《向上生长》。

三、拆解大脑,理解认知是怎么升级的

我已经忘记了是怎么加的校长微信,但正是这个举动,让我在写作上少走了不少弯路。

那天校长突然拉了个群,说建了一个知识星球,于是我就这么白嫖的加入了。

其实加入时我心里还非常担心,自己加入后不知道写什么?

但是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疑虑,因为校长每天都会在星球里面丢出不同的话题,让我们尽情的写。

更加温馨的是,写完后校长是每篇都会给与评论。

对于一个写作新人来说,没有什么比权威人士的评论更加有吸引力,每天我都会非常期待校长的回应,至今校长也还每篇必读、必回。

也正因此,我才有了后面敢于尝试新写作方法的勇气。

就这样,在校长的号召下,我又再次开始了我的写作之路。

有勇气拿起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是突破写作的第一关,我这一关就这么过了。

很快第二关就来了,我写了一段时间,突然发现自己脑子空了,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话题抛出,自己一篇又一篇的写,渐渐感觉到空了。

我没东西可以写了,我开始焦虑,再次想到自己读了那么多书,怎么就会没东西写了呢?

于是陷入沉思,开始颓废起来,之前的读书无用论与现在感觉自己被掏空,交互交集,我就这么停更了。

但是无奈呀,我不喜欢玩游戏,又是一个非常宅的人,也没啥其他嗜好,不看书了,也不写东西,现在每天下班回家就只剩下发呆了。

时间久了也不行呀,总觉得时间得很慢,很慢。

于是忍不住再次买书回来打发时间,你没看错,我这人就这么无趣到只能靠读书来打发时间了。

很幸运我能随机点中九边的《向上生长》这本书,这本书让我彻底从颓废里面走了出来。

这本书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它,用写作里的一个术语就是,他的信息量足够的密集,密集到那时的我,随便翻一篇都能让我思考良久。

其中最让我受冲击的就是,他讲述到了人的大脑,我们的知识和记忆它是成树状的,只有互相有连接的知识才可能被你大脑唤起使用

这一下就让我明白了,为啥我虽然读了那么多书,却和没读一样,因为我只是在往大脑里面扫描知识,并未曾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连接。

这么一来,它们一直都处于和你常用的区域失联状态,自然也就不能被你唤起使用

随后我便开始去尝试,我每学一个新东西,便会去思考,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,而不是作者说啥就是啥,只管接受。

这么一思考,有趣的事就发生了,我发现每学一个新东西,我的知识体系就会发生改变,改变后就会有新的发现,这些新发现让我开始有想把它记下来的冲动。

于是我又开始尝试在星球里面去记录下这些新发现,于是在2021年初之后,我在星球的写作风格就开始变化了,变得比较成体系了,内容里面多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思考,少了很多照书搬运的内容。

至今我才明白校长为何最开始时,会抛出那么多的话题给我们新手了,其目的就是让我们思考。

尽管这些思维上的改变对我写作很重要,但写着写着就又发现,很多东西我懂了,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,我表达了别人好像并不能理解

我又再次陷入了沉思,直到在星球里面遇到了斌斌,遇见半佛仙人。

四、触类旁通,从好莱坞的套路里面吸取养分

和斌斌认识是在我们尝试做视频号那时,有一天晚上他在群里说,自己不会PR,不知道怎么剪辑视频,于是我说我会,我可以教你。

就这样我们加了微信,第一交谈就这么开始了。

随后在一次和他闲聊时,我提到,我不太能理解为啥人们都喜欢读那些没太多营养的东西,随后我附上了一张小说网站的订阅榜。

他说:这让我想起了「半佛仙人」在他的一次视频中提到的一个观点,没多久他就把链接给我转发了过来,我非常认真的看完了这个视频。

我只记住了一点:人们喜欢被套路

好莱坞在构思剧情时,是有固定套路的,并提到了两本书《千面英雄》《作家之旅》。

有书瘾的我,得知之后自然不会放过这两本,于是全网搜捕这两本书。

有钱能使鬼推磨,没多久他们就被送到我手里了,便开始翻阅了起来。

作者提到剧本里人物塑造逻辑大体,可以简单的概括为:

让一个英雄从平凡的世界脱离,然后去经历一系列磨难,最后再回到生活当中,带会他的经验给世人。

当然磨难是有固定套路顺序出现的,你得一步一步的引导观众去体验由平静到激愤的感觉。
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大学看过的《编剧有章法》,里面作者提到:

为什么电影让我们如此痴迷?

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体验情绪的机会。

我似乎那一刻明白了什么,我们文字创作其实和小说、剧本创作没有太大差异。

电影是让观众体验一段情绪,那么一篇文章何尝不是呢?

此时应该有人抬杠,那种科普文章不是,他是教授读者知识。

请问,现在信息过剩的时代,你要学新东西,为什么不去查阅论文或者研究期刊呢?

你为什么会选择去读一个博主加工后的科普文章呢?

这样做还容易丢失知识的真实性。

因为大家都不喜欢枯燥的东西,如果你的作品里面全是公式和专业术语,一般的人真的很难愿意去读

所以我们的作品当中,多少都需要考虑些读者在读你文章时的情绪,你需要思考,读者读到这里了,该给他安排些什么样的情绪。

我写到这里,或许你会感觉有点空,不知道如何落地。

其实我们大多数写文章时,不可能像写小说一样有那么多情节可以去拿捏读者的情绪,但我们可以做到调起读者的好奇心,这一点就够了,投其所好。

我们在写文章时,最好是一两段文字里面,就丢一个问题出来,然后你再在后面的部分进行解释,让读者一直是带着问题在读你的文章。

我们往往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所以你的这些问题既可以是他已经发现的,也可以是他未发现的,只要你让他觉得他需要了解这个问题,他就会继续读下去,这篇文章对他来说就有意义。

所以你会发现我的文章里面总会有很多的问句,其原因就是如此。

这种方式与其说在写文章,倒不如说在带着读者思考问题。

到此自我感觉已经对写作方法上小有收获,因为每次我在星球发布的文字,都能收到大家的点赞,以及校长的好评,但总觉得还是属于半路出家。

我不得不再次感叹校长真的是厉害,随着大家的成长,疯狂的在星球里面输出,他依然是每篇文章都一一点评,自我感觉我是做不到的。

尽管如此,我还是想去看看其他专业写手是怎样评判我的这种写法,于是很快就让我遇到了《学会写作》。

五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学习专业写手的套路

虽然我从剧本创作里面学到了些东西,但总归是半路出家,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。

按照剧情发展,此时好友斌斌应该再次出现了,现实是真这么演了。

在那次聊天后,没多久的一次聊天中,他就给我说粥左罗的写作不错,但是好像他那天很忙,只提了下就没往下聊了,于是我第一次知道了有这个人存在。

没多久我们在群里讨论写作,有人再次提到粥左罗,有人还发了他的电子书《学会写作》到群里。

正想看看专业人士怎么写文章的我,怎么可能错过,于是点击下载,读了起来。这不读不要紧,一读就舍不得关闭了,那时我还在上班呢。

我读书有个习惯,就是先看目录,然后从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读。

一看到目录我就被怎么取标题给吸引了,因为我在头条上发布的文章总是推荐量很高,但是点击率非常低。

和朋友讨论过后,都觉得是标题有问题。

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再美丽的灵魂如果没有美丽的外表,别人都不太可能为你驻足欣赏的,而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外表

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:

再次验证了我的想法——写作是可以有套路的,甚至连思考方式都有套路。

我开始发现自己之前摸索的写作套路,这书里都被一一总结了出来,同时还有很多我正在踩,或者很快要踩的坑都涵盖了在里面。

有时学习点专业人士的经验比自己胡乱摸索更有价值。

六、说写作改变了我,我觉得是不妥的

按照国际惯例,我应该发表下获奖感言,啊呸,是开始写作后对我自己的改变。

如果说写作改变了我,我觉得是不妥的,因为写作他只是一个活动,你把你想的借助纸币或者键盘让它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,而真正有意义的,是写作中的思考。

所以,如果你不思考的去写作,那你只是在做文字的搬运工,把一些别人的东西搬到你的屏幕上,这样即使你写再多的文章,也不会有太多收获,反而你会越写越累,长期下来你提高的只是码字的速度。

只要你开始思考,你就会发现你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可以用文字来呈现。

或许我们思考的东西在大牛面前很low,如果因此你就拒绝表达,拒绝思考,或者幻想着等自己的认知足够强大时再动笔表达自己的观点,那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
任何强大的产品都是迭代出来的,人的思维也是,这是一个客观规律,不管你愿不愿意他都这么在运作,只有我们不停的思考,不停的学习,一点一点的突破总会赶上我们前面的人。

七、总结

你会觉得能讲的人就一定会写么?我觉得不一定,因为写作是另一种表达方式,是需要后天练习的技能。

如果是口头表达,你啰啰嗦嗦的给别人讲半天,只要你声情并茂的,或许人家不会觉得你烦。

但如果你写作啰啰嗦嗦的,人家或许读不了多久就会给你关了。

因为纯文字的表达他少了画面和声音的冲击,有的只有文字,有的只有你给读者用文字构建的想象。

这就好像不同的画家画画,厉害的画家几笔就能勾出画的灵魂,而新手把纸画满了,也未必能构建出一幅满意的画面。

这便是在写作上最重要的思维转变。

还有别的转变?

当然,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下面这几句:

1、表达是由内到外的输出,读者是由外到内的接受。

你知道怎么表达爱一个人么?

是不是很难去表达,你跑过去对TA大吼着我爱你,对方也未必能体会到你爱他的千分之一,因为对方无法体会到你内心深处的东西。

所以我们大家都会去借鉴一些别人的表达方式,比如下雨天去TA楼下大喊我爱你,比如摆一圈心型蜡烛站中间单膝跪地。

这些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,接受者都看太多影视剧里这样的桥段,经过多年的洗礼他们相信了对方这样表达,对方就是爱他的。

所以如果你这样做就更容易直达接受者内心。

写作上也是如此,随着先人们对读者的熏陶,往往我们认知深处都会留下很多表达手法和框架。

就比如排比句更能加重表达作者的感叹,

就比如总分总的表达方式能更好的为你的论点提供支撑,读者也能更好的接受。

我们很多时候是可以借鉴这些框架、这些手法的,用他们并不是为了秀,而是这样能更准确的让读者理解像你想表达的意思。

尽管写作手法、写作框架流传至今已经很多,但也不能做到100%准确表达你的想法,于是又有了下面这句非常经典感叹。

2、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!

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,需要结合另一句,当我们的作品完成后,它就已经不再是你的作品的。

因为我们不同人的认知程度不一样,文化程度也不一样,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就千姿百态。

那你怎么可能非常准确的用一个字一个词,把你想表达的东西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呢?

就比如这个标题:

写作:要么给读者一段情绪体验,要么给他灌饱

如果是正在学习写作的同学,你会觉得很好奇,怎么灌饱?

而如果是一个老手会觉得,又是一篇写基础的科普文。

那么如果是一个看了很多鸡汤的人,第一感觉就是这一定是一篇鸡汤文。

那你现在猜一下,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?

所以,我现在写作时的心态就是:

我尽量用比较准确的词语去表达自己的观点,但如果你误解了或者你看出了别的意思,我也只能捂脸对你说声对不起。

3、写作也是给读者一段体验情绪的机会(自己总结)

最后这句是我自己的总结,虽然影视作品强调给观众情绪体验,但我还是想强调写作也是这样,如果你想让你的文章读起来让人着迷,这一点必须考虑在里面。

在现在供大于求的社会,如果你的文字不能让读者着迷,那基本是很难留住读者的。

那怎么提高这个能力呢?

在写作时多问自己,你读到这里后你还想知道什么?

因为读者愿意打开你的文章,说明他就已经准备好体验你为他安排好的情绪了,你是给他带来好的还是坏的情绪体验,完全取决于你!

4、努力成为你圈子里最差的那个人,然后浸泡式成长

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我不太能理解这句话,但是随着自己的一步步成长起来,我开始领悟到了这句话。

其实一个人想要突破自己的过去,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入一个新的圈子,跟着这个圈子走,久了你也就发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。

我的写作心路历程至此就暂且搁笔了,其实还有很多很多,我想如果我再继续往下写,估计你读着也难受,不如就此停笔,待后续更新,如此甚好!

看完后的你,会有哪些想法呢?

很期待的你的回应!

⚠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享有,未经作者书面授权,禁止以任何目的、任何形式转载,本声明具有法律效力,作者保留法律范围内的一切权利。



点击加载评论